«或許,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»讀書心得 遺物整理師用模型重現生命最後的場景,學到冷門知識比生命體悟多的書

13 mins read

getImage 1
或許,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: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,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「死亡終將造訪」的生命場景 — 照片取自博客來

有朋友跟我說,如果真的不知道人生意義,那就試著去了解死亡。以終為始。理性上很合理,感性上卻是一直無法領略。看到 Netflix 影集遺物整理師的文章,突然興起借這類書來看看。想著或許能獲得什麼點子或啟事,更珍惜生命,更了解現在應該要做什麼,該往哪裡去。

看的時候,完全沒有在感受或思考死亡,而是頻頻發出「喔原來是這樣子啊」的領悟,結果被我當成一本冷門知識書來看了。

 

用模型屋重現的「死亡終將造訪」的生命場景

在任何的媒體上,一定會避開死亡的場景,尊重當事者。作者也是,但又想讓大家多了解「孤獨死」的場景,於是踏上了用模型重現「死亡終將造訪」的生命場景。

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踏入孤獨死得現場時,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。那間突然失去主人的屋子,宛如時間靜止了般,過去以未來的生活、人生,完全被停止在那裡。

— 或許,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小島美羽

這就是本書的特色,模型很逼真;但就因為知道他是模型,反而能帶著一點點不舒服感覺,仔細觀察裡面細節。如果你對獵奇的事物有興趣,我想這本書可以滿足你。

brown wooden piano

  

這本書給我的兩個新觀點

每個垃圾屋各有其苦衷

我原本都以為會變成垃圾屋,多來自於個人的生活習慣。

曾經有個住處對面大樓陽台,被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:鍋子、箱子、臉盆、衣架、掃把等,幾乎你想得到的東西都堆疊在那個陽台。看著他們陽台總會想著裡面究竟住了什麼樣的人,怎麼願意把家裡寶貴的空間拿來疊垃圾。究竟囤積著多少年份的人生?

作者經手了許多這類案例,很多人其實都不覺得他們會變成這樣:

  1. 有些是職業上的關係:從事忙碌服務業或是異常緊繃忙碌的工作,例如律師、聲色場所工作者、護理師等。回到家時已經精疲力竭,只能放任家事不顧。逐漸積累,到了覆水難收地步。
  2. 還有被跟蹤狂鎖定的受害者:她們不敢外出丟垃圾,垃圾會被檢走、對方也會尾隨;甚至在陽台晾衣服都不敢。心理壓力非常巨大,最後連門都不敢出。
  3. 還有一般比較想像得到的原因,失智症、發展遲緩或是收集上癮。

有個不可思議的共通點是,為了讓垃圾避開自己最常待的地方(通常是床鋪周圍),會從窗戶旁邊或是牆邊開始堆高,然後逐漸往屋子中央擴散。 一旦垃圾累積到膝蓋左右的高度,接下來就蔓延至浴室、廁所或挑高的閣樓。等到堆積到腰的高度,廁所肯定就會被垃圾佔據,無法使用了。因此,屋內會散落著裝嘔排泄物的保特瓶或塑膠袋。

看到這一段突然很警覺,快看看自己四方的牆角,是不是也堆著物品。如果放著懶得整理,這些物品會自己慢慢長大,逐漸吞食的寶貴的空間。

還是趕快起身整房間好了~

getImage 2
「我很愛乾淨,絕對不會變成這樣」 — 照片取自博客來

 

被留下的寵物們

「請安樂死處理掉」

接手的委託人,不願意幫忙尋找新飼主,也無法飼養,多半會直接選擇安樂死遺留在屋內的寵物們。

我從來沒認真想過,飼養寵物的人走了以後,貓狗等也無法自己開門外出、在沒水沒食物的環境會過著怎麼樣的生活。

飼主死後,留下的食物或飲水逐漸減少;若幸運的話,寵物還可以苟活直到被人發現,但多數的寵物已經虛弱而死。 那段期間,狗而想必對著不再有動靜的主人不斷吠叫,表示口渴。最後狗兒躺在不再有回應的主人身旁,在離世的最後一刻,又想著什麼呢? 至少,她們現在得以與最愛的主人在天國相見了。

getImage 4
那些被留下來的貓,我一靠近,立刻靠了過來,似乎很寂寞。– 照片取自博客來

 

這本書適合看嗎?

這是一本小小的書,只需要 30 分鐘就能看完。以這個時間來說,我覺得還是挺值得閱讀的,增加一些冷門知識。就像是看完一集老高說故事,好像知道了一些什麼,又好像用不上的知識。

這本書適合的讀者:

  • 看膩成長、財務或小說書籍,想換換口味的人
  • 想要增加很多冷門知識的人,例如遺物整理師是不是負責丟掉東西就好?
  • 怕孤獨死亡,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的人

書本購買連結:

Follow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