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人告訴你,聽他的話,馬上就能變得幸福;想必會認為他是詐騙集團或是洗腦宗教。可這人是希臘哲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。這本書講的是阿德勒提出的生活指南,為什麼他會說所有煩惱,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?該如何過得進步、自由又幸福的人生?
頁面內容 Table of Contents
這本書在說什麼?
「今天在場聽過我說這番話的人,從這個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」。作者岸見一郎幾年前第一次參加阿德勒心理學講座,聽到台上的講師這麼說,他充滿著極大的反感。不過幾年後,倒是出了這一本講如何變得幸福的阿德勒心理學書籍。書裡也寫出了相同的話:由這一瞬間開始變得幸福。
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?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核心:
思維改變、就能立刻幸福
事情都不用改變,只要改變思維就夠。這聽起來很像是詐騙集團是的宣言,倒是有一些例子可以對照。如果說原本看人生都是灰暗不快樂的,那就像是戴著太陽眼鏡在看世界,色調當然會偏黑;那改變其實很簡單,只要把太陽眼鏡拿下來就好了。
另外一個例子是小時候很討厭幫忙做家事尤其是拖地,有時候媽媽會說,如果你今天把家裡的地板都用抹布擦過,那就可以打半小時的電動,我就會歡天喜地的去擦地。換個想法,當做下的行為沒有改變(擦地板),可是心情整個都不一樣了(當然還有打電動的誘惑)。
書中進一步闡釋,要改變的思維是關於人際關係方面的,阿德勒學派的主張是「所有煩惱,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」。所以具體的來說,本書核心是: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,有「勇氣」去改變思維及行動,馬上就能獲得幸福。
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,在於你是什麼樣子。
記住就能改變人生的最重要三件事情
阿德勒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哲學,可以到大學開半學期那種。這邊我只想介紹你三個可以立即派上用場的重磅級實用觀念。就算你只記得其中一個,都能大幅改變對人生的看法。分別是:讓一切抱怨都失去藉口的目的論、利用課題分離達到行動自由、感受到幸福的行動準則。
1. 決定論 vs 目的論:讓一切抱怨都失去藉口
因為我昨天沒讀書,所以我考不好。因為我昨天睡不好,所以今天遲到了。
你讀書時候有沒有用過這樣的理由搪塞老師家長?我有。依照決定論的說法,因為沒讀書,導致考不好、睡不好所以遲到這些都是合理的因果關係。放大來看,就會有因為小時候沒受到好栽培,所以現在不成功。因為沒有富爸爸、只能當一輩子社畜。
這是決定論的看法,找出事情發生的原因,為現在做解釋。這會很像高中學的數學歸納法,所有的一切,都是過去決定的;從過去可以推導出現在的情況、從現在推導出未來的情況。這樣仔細想一想,如果過去決定了一切,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,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,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。
而「目的論」,是一種徹底顛覆心理學因果定律的想法。現狀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某個「目的」,而非無法改變的「過去」。
依照上面的例子:
- 沒讀書,是為了明天考不好以後有藉口可以解釋;必須沒讀書,才不用面對有讀書也考很爛的後果。
- 昨天睡不好,是為了今天要睡過頭;必須睡不好,這樣才能正大光明的遲到。
「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,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」這就是目的論的主張。套用這種方式,會讓一切自己覺得不順的事情、可以拿出來抱怨的事情瞬間都沒有藉口了,例如:
- 我留在這份爛工作,是為了我要養家餬口。 ⇒ 目的是逃避重新找工作的麻煩和不確定性。
- 我工作品質很糟,因為老闆只給我這麼多錢。 ⇒ 目的是怕即使花時間做,老闆一樣覺得很糟,到時就沒理由讓自己好過了。
人,常常決定「不要改變」
大概是因為對人而言,現在的生活形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,但相對來說,維持現況還比較容易控制、比較輕鬆吧。如果繼續保持「現在的我」,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,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,這些大概都可以靠經驗推測出來。簡單來說,就像開一輛很習慣很順手的老車,就算偶而有點小狀況,也都在意料之中,可以輕鬆處理。
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「不幸」。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,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不幸的情況,而是因為你判斷這種「不幸」對自己是一種「有用的狀態」。
你喜歡決定論還是目的論的生活態度呢?你決定改變,還是不改變?
2. 課題分離:給你自由行動的勇氣
認知沒勇氣的來源
在接受「目的論」以後,行動之時通常會遇到阻礙:這樣誰誰誰會生氣,這樣某某人會討厭我;想要獲得所有人的喜愛。這就是阿德勒的另一個中心思想:
所有煩惱,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。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,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,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。
回想起來確實是,例如被規定不能打電動的憤怒(被干涉自己的課題)、老闆對工作下指導棋(干涉自己的課題),強制孩子去上才藝班(干涉孩子的課題);就是自己和別人期望的不一樣、或是別人和自己的期望不一樣時會煩惱會生氣。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說:世上的一切問題,都能用「關你屁事」和「關我屁事」來回答。
如何區分是誰的課題
還好阿德勒沒有這麼通俗且一刀兩斷,不然人人都變成我行我素。阿德勒的說法是:「我們必須站在”這是誰的課題?”的觀點,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。」而要區分是誰的課題,方法也很簡單: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來承受?」
- 我要打電動 ⇒ 我自己承擔後果,功課不好、睡不好等,是我的課題
- 老闆對工作下指導棋 ⇒ 老闆要承擔業績的,部分是他的課題沒錯
- 強制孩子去上才藝班 ⇒ 孩子以後不會,是他自己的課題
切割以後能幹麻?
如果每個人都要照顧自己的課題,那就必須對自己的行動負責做出最好的決定,而且不要讓其他人干涉。其實就是專注在能控制的(自己的課題、自己的行動),不用去管別人的反應,因為別人怎麼反應是他的課題,不是我們的。猶太教的教義中,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倘若你不會自己的人生而活,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?」
如果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。也就是,得不到自由。
所以本書的書名才會是「被討厭的勇氣」,即使被討厭,也要自己決定未來,這才是自由。
3. 追求幸福的行動準則:追求主觀的貢獻感
阿德勒心理學認為: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。但反過來說,幸福的關鍵也在於人際關係。
書上明確的指出,所謂幸福,就是獲得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的感覺,覺得自己屬於某個群體,就是貢獻感。
我其實不明白怎麼推論出幸福等於貢獻感,但倒是有一些現象或許能解釋:
-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在做什麼?他繼續工作和成立基金會。 ⇒ 對公司有貢獻、基金會對全球健康教育貢獻。
- 台東吳神父,創立學校、醫院、腳底按摩療法。⇒ 對台東有貢獻(參考:長濱天主堂吳神父:台灣腳底按摩之父)
- 陳樹菊阿嬤 ⇒ 一輩子不斷做公益(參考:陳樹菊阿嬤 wiki)
這些人早已不愁吃穿,可是仍然不斷的貢獻給認同的群體;這背後應該就是所謂的幸福在支撐。可以推論,貢獻能讓人覺得自己屬於某個群體、可以讓人覺得幸福。是獲得幸福的其中一種方式(我不知道其他的方式,如果你知道,拜託請告訴我)。
而如何有貢獻感呢?獲得貢獻感最常見的手段,就是向他人尋求認同,獲得別人的感謝。阿德勒明白的指出這是不對的,如果貢獻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感謝,那其實又被其他人給綁住,是不自由的。為團體付出,這是自己的課題;別人要不要說謝謝,那是別人的課題。如果一直想要獲得感謝,那就是踏入別人的課題了。
正確的作法是:主觀認知「我對別人有貢獻」。當一個人自己覺得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,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不是從別人那裡得到好的評價,而是主觀認知。別人有沒有給出好的評價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覺得有貢獻,那就夠了。覺得自己有貢獻,那就能獲得幸福。
選擇自由的時候,一定會覺得迷惘。阿德勒提出的指引就是:「貢獻他人」。只有有貢獻他人的感覺,就算被討厭,也不會徬徨,做什麼都可以。
結論:培養勇氣,從自由開始達到幸福
在不認識阿德勒理論前的我是這麼過生活的:想要獲得幸福快樂 → 不想上班 → 需要有財富自由 → 努力求進步賺錢獲得財富自由。努力了很多年,持續在努力求進步,期望獲得老闆肯定、客戶喜歡。錢變多了,但其實也失去了自由。因為一直在為錢奔波以及求別人的肯定,錢和別人肯定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情,所以會活得不開心。越不開心越想要追求自由追求幸福,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。
而阿德勒提出的解法很妙:
- 藉由目的論來認知自己可以改變未來:獲得心靈的自由,知道未來能由自己控制,那接下來就是有沒有勇氣去做。
- 藉由課題分離來獲得改變的勇氣、獲得自由:獲得執行的勇氣,有勇氣去做改變未來的事情,那該做什麼事情是重要的?
- 藉由追求主觀的貢獻感來獲得最終的幸福:獲得幸福感,透過做那些會帶來主觀貢獻感的事情,讓自己覺得幸福
先獲得心靈自由,獲得行動勇氣,然後追求幸福快樂;因為想要獲得貢獻的感覺,自然就會求進步來貢獻更多。最後的結果就變成 自由 → 快樂幸福 → 進步 → 更自由的正向循環。
這套理論整個理解完,理智上明白講得通;只是簡單的事情不簡單,要落實到生活中就非常有挑戰。不管如何,只要記住最重要的三個觀念:目的論、課題分離、貢獻感,一定能為生活中帶來些正向的改變。推薦這本書給對現在生活不滿意,想要改變卻又覺得處處受到阻礙的人;可以從書中新的思維,協助你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。
關於自己的人生,所能做的只有「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」。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評論,這是別人的課題,你是無法干預的。
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,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只是「勇氣」不夠而已。換句換說,就是缺乏「變得幸福的勇氣」。
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
- 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» 心得:怎樣的生活才叫成功?我們該用什麼指標來評估?
- «大人學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» 找到自己終身喜愛的職涯工作的具體步驟
- «你的第二人生始於你明白人生只有一次»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
若喜歡 «被討厭的勇氣» 這本書可透過此博客來或讀冊二手書購買,你不會有任何損失。而我會獲得一點小小的回饋,支持我繼續寫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