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都會想要工作快樂,人際關係和睦且快樂,避免牢獄。那要如何確認自己是走再正確的路上?作者在書中利用檢視長青成功企業的理論,來檢查自己的人生決策和行動。
這是一本指南書,如果你想要你的未來工作有熱忱、家庭人際關係美滿快樂,那書中提供了幾項簡單的執行方向。能避免你最後走向你不喜歡的人生。
頁面內容 Table of Contents
這本書在說什麼?
這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 Clayton M. Christensen,他在每學期的最後一堂課總會和大家更新他自己同班同學的近況。剛出社會時,大家看起來都是職場贏家,很多人進入知名大公司,或是加入有未來的新創,個個光鮮亮麗,過著美好、令人稱羨的生活。時間拉長,大家的職場表現出類拔萃,很多人看起來卻只是強顏歡笑。他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,家庭生活也一團糟,有些人甚至已經幾年沒和子女說過話,很多人以離婚收場。
這情況,肯定不是他們畢業時立定未來志向,他們的人生之路在哪裡出了什麼差錯?
作者在哈佛商學院教的是「如何建立成功的長青企業」,他一樣拿這些檢視企業的理論,來看個人生涯中面對的問題和機會,會對未來造成什麼影響。他在書中提出三個簡單問題,利用企業理論告訴讀者,該怎麼做才能確定自己是走在正確的路上。這三個問題分別是:
-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、快樂
-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家人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
-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,避免牢獄之災
這本書的特色:以企業理論來衡量人生
最近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教人用經營公司方式來經營自己的課程,例如大人學的「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」。如果可以用公司思維來經營自己,那是不是也能用檢視公司的方法來檢視自己的人生呢?這就是本書獨特的切入點。
書中的每個方向,會先跟你講一個理論應用在公司時候是如何預測未來,那應用在人生上,是不是也能推測出類似的未來。
例如在談到如何形成家人共同的文化時,讓家人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(例如誠實、友善等),並依照這個優先權行動。他是這麼從公司角度切入的:
文化必須建立在員工作的一連串決定之上。
員工碰到問題時,不只是解決就好了。還必須從解決得過程了解什麼是最重要的。只要員工按照既定的方式去解決問題,組織的文化就會逐漸成形。下次做決定時,就能依照這一套內部的規則和指導方針。
而在家庭方面,也是要遵循類似的方針:透過每個微小的行動和決定來塑造文化。
家庭成員不斷的一起工作,不但能了解這個家的優先順序,知道對這個家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,最後大家也知道如何解決問題。如果你要求孩子怎麼做,或告訴配偶你打算怎麼做,一定要確實執行。
企業培養文化和家庭培養文化,其實是大同小異的。透過每個行動來建立起文化,絕對不是說說就好。從企業角度切入,跟你闡述如果是公司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;接著套用到人生上,對我來說是特別有說服力的。
我獲得最重要的 2 個收穫:關於工作快樂及能力
一開始拿起這本書,是為了找到工作的熱情以及想知道如何讓人生活的更快樂。這邊分享兩點我在書中獲得最重要的收穫。
收穫 1:如何尋找工作的快樂 – 保健因素 vs 動機因素
作者引用美國心理學家 Frederick Herzberg 在 1950 提出的激勵保健理論(Motivation-Hygiene Theory)來解釋為什麼就算給你很多錢,你都不會真正愛上工作。
Herzberg 的理論把工作會影響你快樂的因素分為兩種:
- 保健因素:屬於工作環境的因素,例如地位、工作安全感、薪水、福利等
- 動機因素:屬於工作內容的因素,例如挑戰性、責任、認可等
如果把工作比喻成一個人的身體,保健因素不夠絕對會讓你非常不舒服;但有健康的身體,很多時候並不會讓你快樂,並需再配上心理的滿意才行。工作也是,保健因素不好絕對會讓你工作非常不快樂(例如工作薪資、環境等);但這會讓大家以為保健因素夠好就會工作開心。
但事實是不斷的改善保健因素,你也不會立刻變得熱愛這份工作,頂多只是不討厭;例如身體健康並不保證快樂,只是讓你不痛苦而已。工作不滿意的反面不是對工作滿意,只是對這份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。
真正決定性的是動機因素,是這份工作能不能滿足你內心的需求;例如受到認可、有成就感、感覺到犧牲奉獻等。
如果選擇供作食用保健因素當做第一要素,例如薪水。那從出發點就出現問題,會非常難找到工作的快樂。努力尋找自己的動機因素,維持最低限度的保健因素,才是找尋快樂工作的思考指南。
收穫 2:什麼是能力?能力的核心是什麼
是哪些能力讓人可以成功?很多人說是金錢、堅持和努力、或是貴人提攜等。
作者提到,評估一家企業是否有能力,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:分別是資源、流程以及優先順序。了解組織有什麼樣的能力,哪些能力是未來決定性的因素,哪些則是沒有那麼重要的。
- 資源:通常指人員或東西,通常都是看得見,也可以估量的,包括資金、人員、設備、科技、品牌、資訊、客戶關係等。
- 流程:員工把資源轉換成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,中間的互動、協調、溝通等種種過程就是流程。包括產品開發與製造、市場調查的方式、資源分配等。透過流程,組織才能解決複雜的問題。如果公司流程很強,不管派什麼人去做,幾乎都可以順利完成任務。通常很難估量,也無法從損益表看出。
- 優先順序:是公司如何做決策的依據,可能會投資什麼、不會投資什麼。每一個員工在做決定時,都會依照優先順序來做。
這三項因素代表一個公司完全不同的三個層面,也涵蓋公司運作的全部,任何時間皆可以正確反映出一家公司的情況。一家公司能做什麼,不能做什麼,端賴是否有這樣的能力。
做這在提這個觀念時,是套用在培養孩子身上。決定孩子能做什麼、不能做什麼,第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上面提到的資源:給孩子的資金、送去補習班、他自己學到的才能和知識等。第二關鍵的因素則是流程:如何利用資源創造出來東西,包括思考方式、提問以及如何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。第三關鍵因素則是優先順序:決定他會去做什麼,賺錢第一或是回饋社會等。
這觀念其實也很適合套用在自己身上,在追求財富過程中常常會太注重實體且看得到的「資源」。例如薪水的增加、被動收入的數字或是資產的跳動。可是常常會忘了「流程」其實是相同或者更重要的,像很多人說的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」,用自己的經驗和流程來思考問題,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認真執行,長遠下來會比現在擁有多少資源更重要。
在盤點自己的職場優勢時,總會很疑惑為什麼老闆們選我當主管?明明寫程式也沒別人快、對新技術了解也沒別人多、溝通大概比一般工程師好一些,這樣就是滿足主管的條件了嗎。而且工作做得事情其實也很難定義,我都暱稱自己是許願池,老闆同事會找我問說能不能做到 OOOO, 看完這一章節才明瞭我的優勢不是資源,而是流程。我擅長的是聽懂問題,然後組合技術資源實做出來。例如:如何將現有 AI 應用在旅遊地圖上、如何確保組織內寄 Email 的時候不會寄錯名單、如何整合不同系統間的報表等。都是牽涉到大量的溝通、流程以及不同部門間的合作才行。
資源、流程以及優先順序讓我更加理解自己的優勢戰場(流程),而不會一味的追求更多的資源(知識、技術等)。
後記:如何預估你未來的生活
書中有一個好玩的例子,給你預知未來的能力要不要?
本書的重點不是最後的行動指南,而是利用理論推導的過程。好的理論可以用在很多方面,包含企業以及個人。一個理論能推導企業的未來,那也能推導人的未來。
小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太空人、籃球選手、成功企業家想說因為我還小所以還做不到;長大以後發現沒有辦法用年紀來當做藉口。然後開始想著再過幾年,等我存了一些錢,就會開始投資,生活就會變好。這樣幾年又過去,發現仍然過著跟前幾年一樣的生活。存款確實變多了一些些,但自己總覺得沒什麼特別的進步。
照著理論推估「現在的我是過去十年的我行動的表現」,那現在我這樣活著,十年以後的我感覺也不會好到哪裡去。認清現實後,能做的就是現在開始改變。
那要改變哪些呢?還好書中給出了蠻明確的指示:
- 讓你的工作保族基本保健因素,嘗試尋找動機因素
- 把時間、精神和金錢投注在重要的人際關係上,就算看起來一切都很好暫時不需要
- 100% 遵守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格,誠實、善良等
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推測你工作以及家庭的未來情況,非常推薦閱讀這本書。
人生有 1/3 是工作,1/3 是家庭,至少這樣就能確保 2/3 的時間都往好的方向改進,比現在更好。喔對了另外 1/3 是睡覺,我相信工作開心、家庭人際關係都美滿,那 1/3 的時間作夢也會笑吧。這樣就是 100% 都很棒了!
延伸閱讀:行動指南
如果你看完,知道方向,卻沒有實際實行細節。那推薦你接著閱讀 «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» 。這套 QBQ 方法,總是能讓我脫離無頭蒼蠅一直亂想的混亂,實際分配資源然後開始行動,不管是正確或是錯誤,你都會學到經驗。
聯盟行銷購書連結
(你不會有任何損失,我可以拿到一點點佣金)
- 博客來 $277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: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(全新增修版)
- 讀冊二手書 68折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: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(全新增修版)